肝脏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器官,它承担的责任非常重,无论是消化、排毒,还是合成等,都需要在肝脏的参与和配合下,才能够顺利完成。
但肝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得非常低调,即便出现了病变,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,只有等到其不能独自承担痛苦的时候,才会释放出不适信号,但到了这个时候,大多都已经为时晚矣。
因此,如何通过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来提前发现肝脏的恶变,对于保障肝脏健康以及呵护自身生命安全来说,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,而从临床角度出发,如果肝脏发生了癌变,往往能够通过排便有所得知,如果排便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这3种异常,那么就要引起注意了,说明肝脏可能已经发生了恶变。
1.大便不成形
大便没有形状,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泻。如果在某段时间内,经常有排便方面的问题,比如总是感觉像吃坏了肚子似的,那么此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,这有可能与肝脏病变存在关联,当肝脏合成的胆汁分泌水平异常偏高时,多余的胆汁无法顺利回流,进而就会无序堆积在肠道内部,导致肠道的内环境平衡被打破,而在此情况下,肠道内的粪便性质就会发生改变,从稀糊状发展成为稀水样,不仅不成形,同时还会带有大量的水分,因此在排便的过程中,就会呈现出稀水样大便。
展开剩余55%2.粪便颜色改变
正常情况下,粪便的颜色是黄褐色的,这主要是由于胆色素在经过的分解代谢后,会通过肠道排出体外,最终也会与粪便混杂在一起。但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里,大便颜色发生了异常改变,比如颜色发白,那么此时就要提高警惕了,可能是与胆道堵塞密切相关,在此情况下,就会导致胆色素无法及时有效的排放。
在临床上,此时就要充分考虑是肝脏出现了病变,常见的疾病就包括胆道疾病等,当然,也不排除是与肝脏恶变息息相关。除此之外,如果同时还出现了皮肤黄染以及排便异常症状,那么与肝脏病变相关的可能性就更高了。
3.脂肪样大便
脂肪样大便,同样也是大便异常的一种表现形式,在临床上,也被称为“脂肪泻”。这种症状的出现,大多由于患者体内的脂肪大量分泌于肠道,而多余的脂肪粒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分解与吸收,最终就会与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,同时也会影响到肠道的环境平衡,特别是会影响肠壁的正常分泌与吸收。
因此,最终就会以“脂肪泻”的方式呈现出来。而肝脏本身就肩负着代谢脂肪的重任,如果肝脏相关功能没有办法正常运转,那么出现脂肪泻的概率就会比较高。
【本图文由“熊猫医学”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,作者裳荌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、复制】
发布于:湖北省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